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之窗  廉政教育  法规制度  廉政文化  信访举报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廉政要闻>>正文
固在践履
2022-12-02 15:11  

        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要学深悟透,入脑入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古人有云:“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意思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掌握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而不去实践,那和不学是没有区别的。

  践,形声字。从足,戋(jiān)声。本义为踩,踏。《说文解字》注:践,履也。“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源自《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后转化为步行、经历等义,再引申为行动、实行、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学到的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王阳明《传习录》有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即实践,知识付诸实践才算完成。又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认为,真知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付诸实践就不足以称为真知。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尝之”“履之”就是亲身实践,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宋代科学家沈括读到《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时,认为不大符合实际。在初夏四月,他上山实地考察,却见到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桃花红艳,这才领悟到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花季的到来要晚于山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弄不准的事情,只有躬身实践、亲身经历,方可探得真知、明晓真理。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为学如此,为政亦然。要做出正确决策,给一方带来善治,不能靠听说或主观臆测,实地“践履”、深入调研才能掌握实情。苏轼刚到密州上任时,当地遇到蝗灾,可下面官吏漠然置之,“皆言蝗不为灾”,有的甚至说蝗虫飞来,能“为民除草”。苏轼并不轻信,他实地走访勘察,发现蝗灾危害甚深,农民捕杀蝗虫报官的已有三万斛之多,于是写出《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向朝廷力陈灾荒,并建议减免秋税。他还身体力行,与民同苦,带领百姓寻找灭蝗方法,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学以致用、重视实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焦裕禄到兰考之前,人们对风沙等“三害”束手无策,他到任后,组织调查队,白天到现场查风口、探流沙,走访灾情,晚上回来“过电影”,终于摸索出一套改变兰考面貌的方法;谷文昌在东山任职时,面对这个风沙肆虐的荒岛,拜群众和技术人员为师,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找到了遍植绿荫的“锦囊”;廖俊波坚持“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经常深入一线为百姓解难题、为地方谋发展……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学习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也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去解决问题,将“为学”与“践履”相结合,耐住性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知行相资以为用”,方能明大道、长本领,在工作中做出实绩、取得实效。


关闭窗口
廉政要闻
 
党风廉政 更多>>
· 深刻把握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
· 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固本培元增强党性
· 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
·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 "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中...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
· 2025年5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一...

中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陕西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1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