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之窗  廉政教育  法规制度  廉政文化  信访举报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廉政要闻>>正文
【长征·红色记忆】血染银元见真情
2016-09-19 15:31  

 “这几块银元要好好保存,再穷再苦也不能用……”江西省婺源县的李炎桂临终前这样叮嘱儿子。银元共有三块,上面留有血迹,是李炎桂1938年在自己埋藏的玉米缸里发现的。李炎桂知道这一定是红军战士换玉米时留下的。他被红军战士的行为所感动,于是把这三块银元珍藏起来,虽经多次搬家,几经周折,但李炎桂一直舍不得用。后来,李炎桂的儿子又把这三块银元拿出来,托人交给公家,以使更多的人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后来,婺源县党史办的同志走访当年战斗在这一带的倪南山老将军时,向他说起“三块银元”的故事。老将军激动地说:“这三块银元,正是我们留下的。”看着“三块银元”的照片,倪南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又浮现出那九死一生的烽火岁月……

  1934年7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七军团团部暨十九师改编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诸省进军,最终挺进皖南地区,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

  倪南山当时是皖浙赣边区休(宁)婺(源)中心区委书记,他带着6名红军战士,其中有两名伤病员,隐蔽在大鄣山北麓。因敌人的疯狂“清剿”,他们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得独自作战。当时,绵亘百里的山区不见人烟,到处是封锁线。由于移民并村,群众无法进山,就连群众在山里种的蔬菜、玉米也被敌人糟蹋得精光。

  倪南山和战士们不久就弹尽粮绝,陷于绝境。危难之时,倪南山想到大鄣山南麓婺源白山上窟村有一户姓李的人家,对红军很热情。这家人种了不少玉米,估计就是被敌人强迫并村搬了家,也决不会把玉米全部搬走,这是一线希望。

  当天晚上,倪南山带着战士小余、老汪穿过荆棘丛生的密林,翻过鄣公山大岗,朝白山方向走去。途中,他们中了埋伏,倪南山急忙叫另外两人分散冲出去,自己从身边的石崖滚了下去,忍痛冲进山腰的密林,摆脱了敌人。

  黎明前,倪南山带着伤痛来到事先约定的集合地点等候小余和老汪。满脸血污的小余踉踉跄跄走来,昨晚遭袭击时,他滚下石崖,头被摔破,左腿也被树杈划伤了。可是他们等了许久,老汪还没有来,倪南山预感到老汪可能遭遇了不测,决定先去上窟村寻找粮食。

  下午,倪南山和小余强忍着伤痛,相互搀扶着来到上窟村,然而这里由于群众被迫搬迁已成了一片荒凉之地。他们在废墟里寻了半天,也未发现一点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夜幕降临,他们只得失望地藏身密林。

  第二天上午,心有不甘的倪南山和小余又来到上窟村,继续在村子附近寻找。直到傍晚时,他们在村子附近的石岩下发现一个被乱石隐藏的瓦缸,缸内藏有200多斤玉米粒。原来,这缸玉米正是被逼搬迁的李炎桂悄悄留下的。他知道被困在大山之中的红军游击队急需粮食,一定会来寻找。

  倪南山和小余连忙打开随身带着的被单,每人包了一包玉米,在缸中放上三块银元作为粮钱,按原样隐藏好瓦缸,趁夜返回。途中,他们在一石壁下面发现了老汪的遗体。这位年过半百的红军战士,已被敌人残酷杀害,他们强忍悲痛掩埋了战友的遗体。

  正是这些玉米帮倪南山带领的红军游击队度过了一段最艰难、最残酷的时期。倪南山动容地说:“没有那缸玉米粒,我们这支游击队早就困死在山中了。正是这些穷苦百姓的无私支持,才使我们的革命斗争赢得胜利!”

  婺源县党史办负责人表示:“这三枚带血的银元,见证了当年红军游击队对群众的秋毫无犯,见证了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情意,见证了血雨腥风年代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关闭窗口
廉政要闻
 
党风廉政 更多>>
· 深刻把握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
· 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固本培元增强党性
· 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
·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 "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中...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
· 2025年5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一...

中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陕西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1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