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己” 这两个字,说通俗点就是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就像家里的窗户,日子久了总会落层灰,不常擦一擦,外面的光亮就照不进来。做官做人也是这个理,心里的那扇窗要是蒙了尘,再清亮的规矩也看不清楚。
老一辈人常说 “睡前三问”:今天做的事对得起良心吗?拿的东西来路正不正?说的话有没有昧着心思?这话听着土,却藏着实在的道理。明朝有个叫徐溥的官员,年轻时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做了好事就往里面丢颗黄豆,要是动了歪念头就丢颗黑豆。刚开始黑豆总比黄豆多,他就天天琢磨:今天为啥想替人走后门?刚才收礼时咋就没坚决推开?就这么一天天盯着瓶子里的豆子,慢慢黄豆越来越多,后来官做到宰相,一辈子没让人说出半个 “贪” 字。
其实省己不用搞得那么复杂,就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成了习惯就不觉得麻烦。下乡调研时,多想想是不是真的蹲在田埂上听老乡说话了,还是光在村口拍了几张照片就走?签字批文时,停顿半分钟问问自己:这笔钱花下去,老百姓能真真切切得到好处吗?这些不起眼的小念头,就像擦窗户的抹布,多抹几下,心里就亮堂几分。
最怕的是日子久了,把 “省己” 当成了多余的事。就像有些老物件,刚买回来时宝贝得不行,擦得锃亮,搁久了也就随手扔在一边,等再想起用时,早就锈得不成样子。有个落马的干部在忏悔里说,刚开始收红包还睡不着觉,后来收得多了,夜里倒睡得香,就是因为太久没跟自己 “较劲”,心里那点不安早就被贪念盖过去了。
说到底,省己就是跟自己过日子。不用天天喊口号,就从吃饭时想想 “一粥一饭来处不易”,办事时问问 “换作是自己求助,会怎么对待” 开始。就像老木匠做活,每刨一下都要眯着眼看看直不直,常这么较真,手里的活儿才不会走样,心里的那杆秤才不会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