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廉”,顾名思义,是指通过长期的修养、培育来涵养廉洁的品格,它并非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如同培育一株幼苗,需要悉心浇灌、精心呵护,才能使其长成参天大树,抵御风雨侵蚀。
古代许多有识之士都深谙 “养廉” 之道。清代名臣于成龙,一生坚守 “屑糠杂米为粥,与百姓共甘苦” 的简朴生活,他认为廉洁并非天生,而是在日常点滴中 “养” 成的。在任期间,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拒绝一切不义之财,甚至为了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常常以野菜充饥。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自我约束和品德培育,让他 “养” 出了清廉自守的品格,被康熙帝赞为 “天下廉吏第一”。
在现代社会,“养廉” 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和实践方式。它不仅要求个人层面加强自我修养,还需要社会层面营造崇廉尚洁的氛围,制度层面构建保障廉洁的机制。从个人角度来说,要不断学习廉政知识,提升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坚守廉洁底线,比如在面对朋友的不当请托时,能坚定拒绝,不为人情所困;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从社会层面看,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榜样等方式,让廉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学校可以开展廉政教育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廉洁意识;媒体可以宣传廉洁人物的先进事迹,让人们感受到廉洁的力量。而制度层面则更为关键,要建立健全薪酬保障、监督考核等制度,为 “养廉” 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例如,合理的薪酬体系能减少官员因生活所迫而产生的贪腐念头,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廉洁行为,让廉洁在制度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养廉”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它要求我们不能有 “一劳永逸” 的想法,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清除思想上的 “灰尘”,加固廉洁的 “堤坝”。只有这样,才能让廉洁的品格融入血脉,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为廉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