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奢”,即戒除奢侈、保持俭朴,是廉政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看似关乎生活作风,实则与权力的廉洁运行紧密相连,是抵御腐败侵蚀的第一道防线。
纵观历史,“奢” 往往是 “贪” 的前奏。商纣王造酒池肉林,终致身死国灭;唐玄宗后期沉溺享乐,引发安史之乱,盛唐由盛转衰。这些历史教训深刻揭示:当个人欲望在奢侈中无限膨胀,权力便容易沦为满足私欲的工具。反之,那些以俭立身的为政者,往往能守住廉洁底线。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却 “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一生简朴,临终前还嘱咐薄葬,其清廉之名传扬千古。他用 “戒奢” 的实际行动,为后世树立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的典范。
在当代语境中,“戒奢” 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要求反对铺张浪费的生活作风,更要警惕权力运行中的 “奢侈化” 倾向 —— 比如,不顾实际需求的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用公款进行的高消费娱乐,以及借公务之名行享乐之实的行为。这些行为看似与 “腐败” 隔着一层,实则在一点点侵蚀公权力的公信力,为更大的贪腐埋下隐患。就像一座大厦,若任由奢侈的 “蛀虫” 啃噬根基,即便表面光鲜,最终也会轰然倒塌。
践行 “戒奢”,需要从细微处着手。在生活中,保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敬畏之心,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在工作中,坚持 “勤俭办一切事业” 的原则,把每一分公款都用在刀刃上,用在为民谋利的实事上。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筑起 “戒奢” 的堤坝,明白 “奢侈是腐败的温床,俭朴是廉洁的沃土”,始终以 “知足常乐” 的心态对待名利,以 “如履薄冰” 的态度对待权力。
“戒奢” 不是要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要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让内心不为外物所累。当 “戒奢” 成为一种自觉,廉洁便会成为一种自然 —— 这既是对个人初心的坚守,更是对公众信任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