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慎勤” 三个字,虽简洁朴素,却字字千钧,是中国传统吏治文化中廉政为官的核心准则。这三个字穿越千年历史长河,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为当代从政者提供了修身立德、履职尽责的行动指南。
“清”,即清正廉洁,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它要求从政者坚守内心的纯净,不被名利所惑,不被私欲所扰,始终保持两袖清风的品格。明代海瑞,一生恪守清正之道,身居要职却家徒四壁,即便面对权势的威逼利诱,也从未有过丝毫动摇,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 “清” 的真谛,成为后世敬仰的 “海青天”。倘若为官者失去了 “清”,便如同大厦失去了根基,最终只会在欲望的漩涡中迷失方向,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慎”,意为谨慎审慎,是为官者的行事之要。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百姓,用不好则会损害民生。因此,从政者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常怀敬畏之心,凡事深思熟虑,谨慎决策。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处理事务,都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利益,避免因一时的疏忽或鲁莽而造成不良后果。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处理政务时,始终秉持 “慎” 的原则,每一项决策都经过反复论证,确保符合实际情况和百姓需求,正因如此,他才能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勤”,指勤勉务实,是为官者的履职之基。从政者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必须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唐代名臣魏征,一生勤勉敬业,无论是向皇帝进谏还是处理日常政务,都尽心尽力,从未有过懈怠。他的勤勉不仅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榜样。如果为官者贪图安逸,懒政怠政,就会辜负百姓的期望,失去群众的信任。
“清慎勤”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清” 是前提,只有自身清正,才能做到公正用权;“慎” 是保障,只有谨慎行事,才能避免失误;“勤” 是动力,只有勤勉务实,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当今社会,“清慎勤” 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每一位从政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廉洁的底线,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权力,以勤勉的精神服务群众,让这三字箴言成为自己从政路上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