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之窗  廉政教育  法规制度  廉政文化  信访举报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廉政文化>>格言警句>>正文
李母教子有义方
2022-05-11 11:04  

清代循吏、福宁知府李拔的母亲,聪明勤俭,智慧贤良,教子“严而不失慈,慈而不失教”,教子成才,至今传为美谈。

李拔,号峨峰,四川犍为人。他学而优则仕,累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台,堪称循吏典范。李拔年幼时,家境困难,母亲周氏在家“饲猪养蚕”,父亲外出为人砍柴、背米。由于李拔父亲长期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家庭,便把儿子李拔托付妻子教导。

周氏看着聪明伶俐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内心无比着急,但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她只好自己在家里手把手教孩子读书识字,启迪养心。

每天天刚亮,周氏就叫孩子起床读书,她常对李拔说:“早上空气清新,读书两倍于平时。”

李拔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目睹家里的困难,极力为家庭分忧。白天,他不论进山砍柴,下乡给人背米,还是到野外给人放牧,都会带着书册一起去,边干活边读书;晚上,在母亲的督促下,李拔点起柴火照明,母亲在一边纺织,他在火光下读书。

周氏教子常言:“志养千口,力养一身。谓人当立志也,而力亦不可少。”母亲教导李拔,君子要立大志,以百姓的福祉为念,当大志未实现时,要勤劳努力先养活自己,不应有以干体力活为耻的错误想法。

李拔长到15岁的时候,苦于家境贫寒,无法为其聘请名师指点。母亲周氏内心很煎熬,经常夜不能寐,经再三思索,她想到“无师当取益友”,于是,决定当掉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自己头上的簪子,用典当来的钱招待儿子的学友,以吸引优秀学生与儿子一起学习。李拔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更加发愤图强。

在家庭生计困难之际,李拔也曾有过放弃学业的念头。母亲反问道:“古人因生活困难陷入窘境,愁苦万状,反而意志更加坚定,你难道因为受饥寒之苦,而迷失了方向吗?”母亲的教诲,更加坚定了李拔进取的决心。在李拔成长重要阶段,在他为择友而彷徨的时候,都是母亲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8岁那年,李拔考中秀才。在母亲的教育下,青年时期的李拔自书楹联“立志不在温饱,读书岂为科名”于书斋,为自己立下宏愿。

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多年的寒窗努力,李拔高中进士,入仕为官。李拔为官后,母亲虽然不能与其朝夕相处,但依然心系儿子。周氏担心李拔初为官,处事不周全,还专门托人带话,要儿子谨慎为官,做百姓爱戴、清正廉明的好官。

李拔补授湖北长阳知县后,接父母到长阳小住,吩咐仆人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为父母接风洗尘。母亲见满桌饭菜只有他们一家四人吃,脸上露出不高兴的表情。母亲把李拔叫到旁边,低声训斥说:“刚为官,就忘了当初砍柴放牛的苦日子吗?”

李拔连忙低头认错。从此,李拔无论到哪为官,都是一饭一菜一汤,除祭祀宴请宾客外,从来没有违背过。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李拔到任福宁知府。他在福宁任职时间不长,提出了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方案,付诸实施,造福一方,深得福宁百姓爱戴。以至李拔转任福州知府时,福宁百姓不让他走,而福州百姓争着“抢官”,一度传出“两郡争守”的佳话。

关闭窗口
格言警句
 
党风廉政 更多>>
·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 人民日报社论: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勇...
· 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写...
· 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
· 习近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 担负历史重任 锻造中流砥柱——中国...
·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
·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以...

中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陕西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1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