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致安之本 惟在得人
----------
在用贤致治方面,“贞观之治”留给后人的经验丰富,因为唐太宗是一位头脑清醒、重视用人、从谏如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家。
>爱惜人才、知人善任
唐太宗说自己做梦都没忘了求贤,此话不虚。只要一发现人才,他就要迫不及待地把人才拉到自己身边。贞观三年(629年),有一个出身贫苦的平民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家客。正赶上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论治国得失,常何胸无点墨,提不出什么建议,便让马周代笔。马周替他写了二十余条。唐太宗拿到常何的上书后大吃一惊,因对大臣们的才能了如指掌,他认为常何写不出这样高水平的东西,便追问常何,常何老实承认是马周写的。唐太宗马上要召见马周。在通知马周来见,而马周尚未到达的这段时间里,唐太宗着急得先后四次派人去催促。唐太宗见到马周后,谈得非常投机,当即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以后又升任中书舍人,最后担任了中书令,还代理吏部尚书。
>“念功之怀”和“旌贤之义”
由于唐太宗的爱才、揽才、用才、护才,因而他的周围逐渐聚拢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为表彰这些优秀人才的丰功伟绩,唐太宗命人在凌烟阁的墙壁上画像旌表开国功臣,还亲自写赞词,书法家褚遂良题阁名,画家阎立本为功臣画像。被画像表彰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二十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