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之窗  廉政教育  法规制度  廉政文化  信访举报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廉政教育>>廉政文苑>>正文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2025-02-27 15:30  

       君子之言,必见其行。诸葛亮《诫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不能笃定守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以淡泊心明志。淡泊是指一个人看淡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心胸宽广,不受外界诱惑的一种品质。淡泊则心安。淡泊是一种心境、修养、品格、境界和魅力。曾国藩讲:“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淡泊则简单。大道至简,万事归心;心若简约,一切平静安然。《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所谓“世间繁华三千,不如一隅清欢”,在平淡中寻找快乐、在简约中活得洒脱,这才是至高至上的生活方式。淡泊则快乐。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心态平和,自得其乐。淡泊则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菜根谭》主张人要“气量宽厚,兼容并包”。“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淡泊之人,方能活得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为人当言正思正行正,堂堂正正;身净手净心净,干干净净,这才是顶天立地大丈夫。

  以宁静心致远。孔子曰:“仁者静。”笃定守静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宁静则身修。古人向来注重静以修身、静以求道、静以致远、静以养生。无论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还是“致虚极,守静笃”“求道之法,静为基先”,抑或是“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都是提倡一个“静”字,这也正是先贤推崇的大智慧、大境界。宁静则澄然。守静之人,必能坦荡无心,超然于物,正所谓“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一念天地阔,心静万事轻。守静之人,因其追求澄然清澈,必有高阔之境,而“一览众山小”。宁静则去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宁静是智慧之光,浮躁是人生之敌。诸葛亮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若能戒浮躁而归宁静,守静心清,静心而活,冷静看得失,淡然待起落,自会人生从容,岁月静好。宁静则有为。人有静气,气度自来;心若无澜,宁静致远。“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淡泊宁静之人,必有大格局、大志向、大作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修得一颗淡泊心、宁静心,既是做人的崇高境界,也是成功的必经路径。甘于“淡泊”,方能“明志”;守得“宁静”,方能“致远”。面对浮躁喧嚣、物欲横流、名缰利锁的诱惑,唯有固本守心、修身韫德,以淡泊为桨,以宁静为帆,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才能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名利所绊。


关闭窗口
廉政文苑
 
党风廉政 更多>>
· 深刻把握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
· 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固本培元增强党性
· 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
·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 "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中...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
· 2025年5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一...

中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陕西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1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