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堂庸训》是汪辉祖晚年所撰家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他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理想,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深入阐发“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谆谆告诫子孙如何修身、立德、做人。
全书六卷,卷一《述先》,记载家世与祖父母、父母的嘉言懿行,卷六《述师述友》回顾师友事迹,感念先人养育之恩与师友相助之德。
卷二《律己》,专讲修身之道,讲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如“人须实做”“做人先立志”“从本上做起”“作事要认真”“要有恒”“要顾廉耻”“贫贱当励气节”“贵慎小节”“勿好胜”“须耐困境”等等;此外还强调“欲不可纵”,要克制非分的欲望,“纵欲败度,立身之大患,当于起手处力防其渐。凡声、色、货、利,可以启骄奢淫佚之弊者,其端断不可开”;又指出做人要有气节,“不唯阿以附势,固穷厉志,守义不移”,要做一个明是非、知廉耻、脚踏实地、堂堂正正的人。
卷三《治家》,讲得是要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家和万事兴”。“孝以顺为先”,儿女要守孝道,父母对子女亦须体恤。兄弟和睦难于孝顺父母,发生利益纠纷,要顾念手足之情,懂得礼让。在家庭财务方面,强调“谨财用出入”,“富家儿一败涂地,皆由不知节用而起”,“非俭不能惜福”,“俭非勤不可”;但节俭不意味着吝啬不开支,“俭与吝啬不同”,“省所当省曰俭,不宜省而省,谓之吝啬”。他还提出“勿营多藏”,不要一心想着给子孙留下很多财产,“苟其不肖,多财何益”,假如子孙不肖,再多的钱财给他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认为留给子孙钱财,不如留下书籍,“为父兄者,早为储蓄,俾知开卷有益之故”,作为父兄的人,应该早早储蓄书籍,使子弟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至于该篇中其它内容如“勿贪不义之利”“勿受来历不明之物”“勿争虚体面”“婚嫁宜量力”等等,于今也都很有启发意义。
卷四《应世》,教育后代如何为人处世。汪辉祖告诫“失意人当礼遇”,有此体会,与其自身经验相关。他在家训中自述十四、五岁的时候,没有了父亲,孤苦无依,相貌丑陋,家中的困难也很多,幸好得到族姑父的欣赏,说他“孺子不凡”,让他有了被知遇的感觉,从此奋发努力。汪辉祖又说 “与人共事不可不慎”,要注重细节,“事无大小,粗疏必误”,一件事情到了手里,就应该从始至终,谨慎考量,统筹全局。又说,要不怕吃亏,“俗以‘忠厚’两字为‘无用’之别名,非达话也”,常人都说“忠厚”就是无用,这话不对。如果一个人面对损人利己之事,能做而不肯做,这就是忠厚。“能学吃亏充之,即是圣贤克己工夫。”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宁吃亏”,存忠厚之心,方能家族发展绵长,不致衰败。
卷五《蕃后》,阐述家庭教育之道。汪辉祖主张教育“应始于孩提”,应使子女“习劳”、“知物力之艰难”,当孩子有了智慧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要珍惜幸福,为他们讲解一件衣、一粒食的来历,让他们知道物产来之不易;为人方面,要子女“勿游手好闲”、“勿慕读书虚名”、“勿自矜”、“勿自是”;在德才关系上,强调德重于才,“穷达皆以操行为上”、“得志当思种德”、“须学为端人”,做正直的人,宁可正直,不要圆滑;治学方面,提倡读书要经世致用,要通解人情事理,懂得引用经典之籍来做事情,否则,“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诗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细品《双节堂庸训》,许多道理都十分深刻,而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家训中,如“圣贤实可学而至”的励学思想、“作事须专”的人生态度以及“临财须清白”的廉洁品性等等,在今天仍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