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之窗  廉政教育  法规制度  廉政文化  信访举报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廉政教育>>廉政观点>>正文
学以益才 砺以致刃
2024-04-15 17:30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代大儒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这些片段,每每读来都为之动容。宋濂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后世学子,“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可以作为宋濂致力求学的生动注解。后人多知宋濂的勤奋好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天资聪颖。据《宋太史传》记载,宋濂六岁能诵读古书,九岁能作诗,过目不忘,堪称“神童”。即便有如此过人之处,宋濂在学习上还是不曾有丝毫懈怠和自满。在王安石的笔下,有位同样有着过人天资的“神童”——方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但可悲的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后,仲永只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

  古人讲,“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唯有用真知灼见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唯有弓与箭的结合,方能显示威力,人生的才与学亦是如此。宋濂之成,在于才学结合;仲永之悲,皆因有才无学。王安石对此感慨道:“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之问,发人深省。

  学以益才,砺以致刃。学习是增长才干的“磨刀石”。刘向在《说苑·建本》中引用子思的话:“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此语一方面指出学习不是盲目的,其目的在于涵养学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强调依靠学习增长才干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要像刀刃那样经受千磨万砺、千锤百炼才能利刃出鞘。“唯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只有多读书才会增长自身才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故“君子不可以不学”。

  学不可以已。针对西汉当时士大夫不学无术浮躁的风气,刘向规劝时人要重视学习,切勿懈怠懒惰。刘向还曾引用孟子的话说:“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今人诚能砥砺其材”,“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不断增益智慧,才能“卓然独立,超然绝世”,“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他告诫人们不要虚度光阴,而应“追观上古”,勤于学问。

  重视学习、提倡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征程上,当不断坚定学习自觉,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使自己的思想、能力和行动跟上形势要求、跟上时代步伐、跟上事业需要。


关闭窗口
廉政观点
 
党风廉政 更多>>
· 深刻把握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
· 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固本培元增强党性
· 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
·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 "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中...
·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
· 2025年5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一...

中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陕西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152030